发布时间:2025-10-30 信息来源: 浏览次数:[67]
秋意渐浓,菊香盈袖。为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,基础教学部部语文教研室提前筹备、集体备课,于2025年10月29日节日当天开展“九九重阳传薪火 家国情怀润心田”主题课堂活动,通过知识讲解、诗词赏析与写作实践三大环节,带领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感知重阳底蕴,在情感共鸣中厚植家国温情。
溯源探俗:解码重阳文化基因


活动首环节以“溯源”为引,教师们结合史料与民俗资料,为学生梳理重阳节的起源与发展脉络。从先秦时期秋收祭天的原始信仰,到汉代“佩茱萸、饮菊酒”的习俗成型;从唐代被定为正式节日的制度印记,到如今“老年节”“敬老节”的时代新内涵……学生们跟随讲解,不仅了解了“重阳”之名源于“九”为阳数之极的传统哲学,更认识到这一节日历经千年沉淀,早已从祈福避祸的民俗仪式,演变为承载“尊老、爱老、助老”核心价值的文化符号。“原来重阳不仅是登高赏秋,更是中国人对生命传承的敬畏,对长辈权益的关怀。”课堂上,不少学生轻声感慨。
诵诗品韵:涵咏传统情感密码

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“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”……在第二环节“诵诗品韵”中,师生共赏不同朝代的重阳主题诗词。教师引导学生从“遥知兄弟登高处”的思念,到“但将酩酊酬佳节”的豁达,再到“战地黄花分外香”的豪迈,逐层品味文字背后的家国情怀与生活温度。诗词里的牵挂、团圆与对生活的热爱,如涓涓细流,浸润着学生的心田。“这些诗句让我明白,古往今来,人们对亲情的珍视、对美好的向往,始终相通。”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。
执笔寄情:书写重阳温暖记忆

“重阳的温度,不在宏大的仪式,而在爷爷教你认茱萸的耐心里,在你给妈妈泡的一杯菊花茶中……”第三环节“执笔寄情”中,学生以“重阳里的温暖”为主题进行限时写作。无需华丽辞藻,只需捕捉日常细节——或许是奶奶总把重阳糕最软的部分留给孙辈,或许是父亲每年此时都会陪祖父去公园看菊展。笔尖流淌的,是平凡生活里的爱与陪伴。教师点评时强调:“传统节日的生命力,正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用心传承里。”
此次重阳主题课堂活动,以文化溯源筑牢认知根基,以诗词共情唤醒情感认同,以写作实践深化价值内化,让学生在“知”“情”“行”的交融中,既读懂了重阳节“敬老爱老”的文化基因,更体会到传统节日与家国情怀的内在联结。正如一位参与备课的教师所言:“节日不仅是时间的刻度,更是文化的传承课、情感的教育课。我们希望通过课堂,让重阳的温度,长久留在学生心中。”
学生感悟
此时此刻,金秋照重阳,远离家乡的我们,于此刻怀念起亲人与朋友。遥想从前,在秋天道路上奔跑的我们是那么的自由洒脱。时光飞逝,往事如烟,如今各奔东西的我们,始终怀念家乡里的那一抹金色,怀念金秋重阳里的那一丝温暖。
——25级工业机器人预备技师1班 阎俊企
此时此刻正是好风景,霜降变了天。从古至今,美景配佳酒,手拿茱萸去登山,重阳节的氛围,让我们更怀念亲友。
——25级工业机器人预备技师1班 丁嘉斌
今又重阳,登高处,见云阔风清,插茱萸,念故人情长。陪长辈闲话家常,尝块重阳糕,才懂这节日的暖意——不只是赏秋景,更是借时光提醒我们:多陪伴,常牵挂,把孝心融进日常点滴,便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。
——25级财贸会计中专班 辛宇宇
又逢重阳,登高时,风携桂香,远眺,见云漫山岗。给家中长辈打了电话,听他们说晒了菊花,腌了茱萸,暖意漫上心头。
原来重阳从不只是古人的诗意,而是藏在牵挂里的仪式——陪长辈话家常,哪怕隔着千里,也是最踏实的圆满。
——25级财贸系会计中专班 马思甜
岁岁又重阳,登高远眺时。望着层林尽染的秋景,更念家中长辈。这个承载着敬老传统的节日,让我们懂得陪伴是最珍贵的孝心。放下忙碌,陪长辈闲话家常,共享秋实,便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。愿时光慢些,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回馈长辈的养育之恩,让敬老爱老的美德在岁月中绵长。
——25级财贸系会计中专班 聂玲秀、张雅轩